閱讀[家是張力場 第三章勞動父母的家庭帳本 導言]

夏林清等(民 109)。家是張力場。臺北市: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。(頁094 -095)

文本引用

家是張力場 第三章勞動父母的家庭帳本 導言(P.182~P.187)

以父為名,問責於父的距離感

一路唸書長大的年輕人,泰半不知道家中生活收支帳。勞動階層的農民與工人父母錙銖必較,省吃儉用地存著一分一毛,他們形神耗損的身體所背負的教育成本,這筆社會帳本有誰算過?

恰臨在台灣東海岸的花蓮出生,雪瑩在大陸河南出生約相差四歲。二○○九年雪瑩讀到怡臨的家庭故事,夜晚父母記帳與算帳的記憶景象,帶動了她返身重新認識父親。

江怡臨目前是一個對身、心、靈關連作用有所覺識的諮商工作者。怡臨於台北安了一個小家庭,這個小家庭帶著爸爸同住,準備此書出版的過程中,聽怡臨聊到看顧父親、同住一屋的父母情感,戚到喜悅。一個兒時就打斷父母爭吵、打架,出門買藥餵食父母的女兒,在孤立無援中又是何其鎮定行事!

怡臨半夜醒來見著父母為了帳本爭執的畫面記憶,在二○○九年第二屆海峽兩岸行動研究研討會上,振動到了大陸八十頭出生的雪瑩,雪瑩由二○○九迄今的十年中,一程又一程地與父親和母親的關係中互動。雪瑩持續進入的不只是父母、母女、夫妻與父母這幾組時而錯落、時而疊置多組關係,她亦經由父與母這代人的小歷史,在特定的時空節點中轉進接上了中國的政治歷史!

雪瑩稍小怡臨幾歲,長成於河南鄉鎮,但只需讀到女兒看見燈下父母算帳的那一個景象,就足以啟動河南女兒返身展開拆解「以父為名的問責於父」的父女關係中的那份距離感。

二○一九年我跟隨雪瑩去到河南山上的村子,見到了雪瑩的父與母,雪瑩的父母與我為同代人,當然,他們年輕時是在田間地頭與工廠勞動著,我坐進雪瑩家客廳後,這名女兒,如同怡臨般開始進了廚房,照顧起父母與我的午餐,雪瑩父母對這名成年女兒的喜愛溢於言表!這名曾被雪瑩問責怨懟的父親,已下崗多年,竟通過網絡自學了吹奏嘖吶!我選擇以怡臨《算不清的家庭帳本》來做為串起台灣與大陸兩岸家庭田野的一個啟動點,就在於雪瑩與怡臨曾經共通的「以父為名,問責於父」的母女聯盟。父女之間曾存在過的距離感,是辛苦養家的父與母的勞動,隔離著父與女;母親在孩子幼小時,在親近的照養關係,無意間流瀉出疲憊抱怨,連結了兒女;當夫妻關係發生了短期內消化與轉化不了的矛盾時,西方小家庭理論中的關係「聯盟」的現象就容易發生,「父」成為怨懟的對象,「問責於父」也就是家人間多組關係疊置作用的後果。

我有意地使用「距離感」與「社會性距離」的概念來讓家人關係中不得不承載的,因多方面多層次社會作用力道而壓扭的關係樣態的記憶,能夠如「解壓縮」般地被還原,當記憶流瀉被還原到彼時彼地時,個人的情感包裹會發生某種「內爆」的表達,對父與母的重新理解,就有可能會在某些特定、亦常會是不經意的時機點出現!

米薌的閱讀筆記

這篇導言,特別點出了:從家庭帳本中,裡面算不清的「帳」開始,

父母如何榨乾自己,扛起了子女擁有未來更好機會的擔子,迫得夫妻錙銖必較、互相擠壓。

當我們從切身關心的問題去閱讀,若限於家庭內的框架,那麼

就可能會限制我們對家庭的理解,對父母的理解。

朱瑩琪浮生千山路的文本,在讀書會當中, 引起已婚婦女們熱烈的討論與回應,主要圍繞:女性在「夫妻關係」中的位置,偶有以「女兒」、「媳婦」角度去看待父輩、祖輩的「夫妻關係」。

而江怡臨與崔雪瑩這篇勞動父母的家庭帳本,更多從女兒的視角出現。可以再回到朱瑩琪浮生千山路的文本,重看當中做為成年的女兒,年少時情感上同樣也經驗

而成年後則選擇以不同於母女結盟的行動,來理解與對待父女、母女的關係。

當我們閱讀時,文本旅程中,

通過怡臨、雪瑩這兩個女兒的共振參看,使用各自家庭中的帳本,放到台灣、大陸兩地不同的政治歷史當中,而我們在閱讀文本時,確實會被召喚我們彼時彼地的記憶,可能類近、可能迥異,將這些同與異放回到社會的脈絡當中,而不僅是家庭內的框架,或許會開啟我們對於家更多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