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見你,而你也會看見我

今天的專注力團體後,余徉與實習生L討論團體過程。

余徉:剛剛教小品的時候,小品看到我在一個點重複做了好幾次:”原來老師也會有不太會的時候呀!”當時我回應他:”對呀!老師當然也會有不太會的時候,現在的會是從不會重複專心練習才學會的。”

你還記得:小剛過來問我的時候,小品:”你都不會。”我回小品:”過了這麼久,忘記很正常,重新複習會比第一次學更容易,不是嗎?”

雖然是短短的對話,但,我在回應小品心裡面那個”好”跟”不好”。

看到老師很好,原來老師也會有不好,老師也可以不好,或者不足夠好,並且可以坦然面對這個本來就很簡單的問題,對小品是有意義的。

L:我有看到小品對於余徉老師回答:”老師也會有不太會的時候”,確實停了一下。

余徉:是!我當時想要鬆動小品裡面那個區分”好”與”不好”的兩個區塊,那不應該是兩個對立的區塊,而是過程,”好”也會因為時間久了,沒有練習而生疏,而,”不好”也只是暫時性的”還沒有到達足夠好”。

我覺得:作為輔導人或者教育人,直面自己,坦然看待自己也是“尚在學習,並不完美”,對孩子是有意義的。

L:好像小品在老師教完之後,還是花很長時間,沒辦法做好。

余徉:是的!我看到了!我等待他自己操作,如果我急切再過去教他,一方面他會有壓力,好像我期待他應該做得更快、更好;另一方面,在操作過程中,他在學習修正,修正自己的過程。

L:過去,我會很不捨得讓學生在錯誤中遊走,會希望給他們更好的教學。並且很難放棄這樣的想法。

余徉:有責任感的老師,確實會希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,有更好的學習效能。我的信念是:所有老師可以給學生的學習內容,學生其實都有機會自己學到,但是,在學習過程中,經驗錯誤並對此進行修正、調整,比起教他們知識,讓學生體驗自己學習過程犯錯,尋找錯誤以及修正錯誤的方法,體驗操作失誤,從失誤中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,比起學習知識,這些過程或許更需要大人的陪伴。有時候給學生多一點時間不一定是浪費時間。

L:我看到余徉老師面對的不是一個小團體,而是好像跟每個孩子進行個別的輔導。雖然也有團體的要求,但,跟我之前去見習一週,感覺真得很不同。

余徉:看見學生不是一打汽水中的一瓶,對學生非常重要。你今天看到浩浩;因為我稱讚他編織得很仔細很漂亮,他腳步變得輕快,雙手擺動走回位置,我不是隨口說說,我是真得看到,他的蜘蛛網非常均勻,他的工作很謹慎,他沒有出錯,專程拿過來讓我看一下,他等待我看見他。沒錯!看見他存在,獨特存在,不是一個班、一群人中一個,然後學生也會看待我是獨特的。

米薌的後記:

跟低年級孩子對話,會習慣性蹲下來,跟孩子平視對話,這可以是一個建立關係的基本技巧,也可以根本不是技巧,只是,很自然想要看著孩子的眼睛,不想用俯視的角度跟孩子對話。雖然看起來行動並沒有差別,但,直面自己內心,不欺瞞自己,會發現:真正的心意,會召喚孩子的真心。

1個讚